很高兴能和孩子们在鹿鸣山居科学夏令营共同相处一周的时间。我想这对每位小营员是一段非常美好的记忆,对于我们这些共同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来说,也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。 鹿鸣山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不论是生活上,还是教育教学上,都做了充分的准备,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组织夏令营活动是非常有经验的。作为家长,我感到很满意,也很欣慰。 同时,作为一名小学老师,通过与孩子、中教、外教长达七天的朝夕相处,美国外教的教学方式对我的触动很大,我发现中美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。 首先,在教学方式上,外教是在启发学生,让他们在体验、探索中获得知识。在鹿鸣山居,大自然就是孩子们的课堂。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,有时在小河边、有时在树林中,有时是在岩石旁。在“水”这一课中,有“土壤对水的过滤作用” 这一内容,外教就让学生亲自动手,模拟实验。他先是引导学生明白:地球表面的土壤由很多层组成,由于这些土层的质地、紧密程度都不同,就能过滤不同的杂质。然后拿出准备好的一套教具(直径20cm的筛子,共四层,最上面的一层网眼最大,依次往下网眼越小),小营员们撮几把沙土,放在筛子上,不断地平面摇晃,就能得到由粗到细的四层沙子。再把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从中间剪开,分成两部分,下半部分用来接过滤出来的水,上半部分倒过来,形成一个漏斗。营员们给这个漏斗的最底端先塞上棉花,然后由细到粗分四层倒进刚才筛出来的沙子,形成一个简易的过滤器。当孩子们把浑浊的水倒进过滤器时,就能看到从漏斗底端一滴滴流出的明显干净很多的水。如此往复三四次,就能得到清澈透明的过滤水了。孩子们做得兴致盎然,不仅直观的学到知识,而且通过动手实践,掌握了过滤水的操作要领,相信这对他们的科学探索欲望和野外生存能力都是一种提升。再比如,在露营那一天的晚上,外教带领学生在山中的月夜下围坐成一圈,在正中放了一只半边黑色、半边白色的网球,让学生把从自己这个角度看到的这个网球的样子画出来(每位学生画出来的图像都不一样,有一位是全白的圆形,有一位是全黑的圆形,其他同学都是有黑有白,有的白色多一些,有的黑色多一些,有的黑色在左边,有的黑色在右边)然后老师把这些图像按照顺序一张一张展示给学生,就形成了月亮从圆到缺的完整过程。在讲授“树”时,外教找到一块树桩,让学生观察年轮的圈数及疏密,了解树根、树皮、树叶的作用。为了感受树叶的形状,外教先让学生在树林里寻找不同种类的树叶,然后把一张纸蒙在一片树叶上,用蜡笔在纸上轻轻涂色,叶脉的纹理就逐渐凸显出来,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,对不同树叶的叶脉与轮廓有了深刻的感受。在讲生态平衡的时候,外教先是引导学生说出鹿要生存所必须的三个因素——水、食物、栖息地(也就是鹿的家)。紧接着,让孩子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“OH,deer!”:三名学生当鹿,其他同学随机扮演水、或食物、或家,这三名同学先告诉老师,他想找的生存素材(有的想找水,有的想找事物,有的想找家),当听到“OH,deer!”的口令时,三只“小鹿”出发,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并带了回来。带回来的素材也变成小鹿,加入寻找素材的队伍。随着游戏的继续进行,小鹿们越来越多,生存素材越来越少……外教把每次的结果记录下来,同学们发现:鹿的生长先开始呈上升趋势,到达顶峰后,因为生存素材的不足,鹿的数量又逐渐减少,到低谷后,又逐渐上升,整个统计图呈现波浪形。孩子们在游戏中明白了什么是生物链、以及生态是怎样保持平衡的,明白人类的行为不能破坏生态环境,影响生态平衡。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总之,在外教的课堂上,学生不仅学得轻松,记忆深刻,而且动手实践、探索发现能力也在快速提升,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。在我们中国,学生获取知识,基本上是书本中得来的。学和用是两张皮。虽然,国家提倡课程改革,但是由于流传两千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深远,而且,城市学校大班额现象的日益严重,使得我们的课堂根本不能真正的达到探索、体验式教学。我将把我的所闻所见,把美式教育的优点与精华,运用到实际教学中,影响我的学生,影响我的同事。